第1章 赵光义改史了吗?_历史直播:从千古一帝开始
韦小鸨小说网 > 历史直播:从千古一帝开始 > 第1章 赵光义改史了吗?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1章 赵光义改史了吗?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七日转瞬即逝。

  大汉三傻又聚在一起,熟悉的未央宫之内。

  刘邦和皇后吕雉坐于堂上,紧紧相依,一副你侬我侬的画面。

  堂下韩信自顾自的喝着酒,不理张良二人。

  “素王牛。”

  “素王强。”

  “不费一兵一卒,破敌人十万大军,阵斩两万,可谓之大胜。”

  韩信埋着头继续喝酒,抬起衣袖,捂住面庞,旁人便看不见我尴尬的样子。

  依稀记得回来之日,陛下在城门口迎接我的画面。

  刚开始:

  “素王,朕的马呢?”

  十息以后:

  “韩信,乃公的马呢?”

  “你告诉乃公,乃公的马呢?”

  此时,韩信像个手足无措的孩子,被刘邦疯狂摇晃,质问。

  ————

  【许久不见,甚是想念。】

  【今天拾柒讲一位奇才——宋太宗,赵光义。】

  ————

  北宋,汴梁。

  赵匡胤面无表情的看着面前半死不活的弟弟。

  “有功有过,朕给你个痛快。”

  “无功,你就等着去太医院当试验品吧。”

  被赵德昭不小心毒哑的赵光义发出了无声的怒吼。

  “阿巴,阿巴巴。”

  “砰。”赵匡胤一脚踹了上去。“娘来没用,父亲复活也救不了你。”

  “再叽叽喳喳影响朕看天幕,现在就宰了你。”

  ————

  【他是哥哥的好弟弟。】

  【他是侄儿的好叔叔。】

  【他是王朝风气的缔造者。】

  天幕评论区最不对付的两个人,此刻倒显得有些惺惺相惜,同病相怜。

  李世民:你什么意思?

  朱棣:确定是讲大宋?

  【赵光义:后周检校司徒赵弘殷(后追封宋宣祖)与杜氏(昭宪太后)第三子,宋太祖赵匡胤之弟。

  本名“匡义”,宋朝开国后因避其兄赵匡胤名讳而改名“光义”,即位后又改名“炅”。】

  【所以称呼他赵光义,赵匡义,赵炅都没有什么问题。】

  【是宋朝的第二位皇帝。】

  【第二位皇帝不出意外的话,庙号是太宗无疑。】

  【根据华夏王朝太宗继承法案规定——太宗不能是正常继位。】

  【你可以是捡漏。】

  汉文帝:你该不会是说朕吧?

  【你可以杀了太子哥哥。】

  李世民:朕弄死你,你信不信?

  【你也可以造大侄儿的反。】

  朱棣:朕断你香火!!!

  【但赵光义不属于以上情况。】

  【五代十国,经常出现传弟乃至传义子的情况。】

  【天下混战,嫡不嫡长的先放一边,保住家业最重要。】

  【皇帝无子或子嗣死绝,传义子,例如郭威传柴荣。】

  【皇子年幼,传弟弟。】

  【很正常。】

  【但赵光义同样也不属于这种情况。】

  ————

  北宋,汴梁。

  赵德昭、赵德芳兄弟俩冷冷的看着哑巴赵。

  破案了。

  既然都不属于,那自然是杀了父皇,又杀了我们兄弟二人。

  还能有其他方法吗?

  总不能父皇死前,突然想遵守金匮之盟了吧?

  这破玩意儿,完全是因为当初我们年幼,国家尚未统一,加上偏爱小儿子的祖母弄出来的东西。

  如今国家统一在即,我已经行冠礼,娶妻生子。

  谁家有家业,不传给儿子传给弟弟的?

  【但我们先不讲他继位,先聊一个有趣的话题,赵光义改史了吗?】

  ————

  【宋太宗淳化五年,赵光义把自己的宰相大臣们召集在一起,然后语重心长的对大臣们说:太祖赵匡胤的皇帝实录,有太多纰漏,不够详实。

  他强烈要求,大臣们重修实录,而且再三强调,一定不能乱写!】

  ————

  大明,北京。

  朱棣有种不祥的预感,这玩意儿不会又绕到自己头上吧?

  “不对,怎么越听越熟悉。”

  一旁服侍的朱高煦嘀咕道:“爹,直笔,曲笔。”

  “砰。”

  “爹,你又踢我!!!”朱高煦满脸怒意,死老头子,我招你惹你了?

  朱棣伸手摸着二儿子的额头,有温度,是真人啊,他也知道疼,这不是做梦啊。

  “乖乖,你好久研究上史书了,这你都知道?”

  朱高煦高高扬起脖子,得意洋洋。

  “爹,我将来可是要去蛮夷之地就藩的,不多读点书,怎么治理国家?”

  “又怎么变夷为夏?做出一番功绩来。”

  “咱也要让某些胖子看看,我可不止会拿刀砍人。”

  “孤可是孔夫子挎腰刀,能文能武。”

  朱棣赞赏的拍了拍儿子肩膀以示鼓励,不由的又想到了李老二。

  李老二啊李老二,赵光义很明显抄袭你啊,你让房玄龄用直笔,不要用曲笔。

  你们可真是有异曲同工之妙啊。

  “哈哈。”朱棣不由大笑起来,朕记得宋朝的史书把赵光义夸的天上地下绝无仅有,说他堪比你李老二。

  原来是这样堪比?

  ————

  【仅仅这句话,还证明不了什么。】

  【万一赵光义是个直肠子呢。】

  【人家就是直来直往,没有其他想法。】

  【怎么办?】

  【嘿,这就不得不感谢某些“有节操”的史官。】

  【赵光义重修的太祖实录称为“新录”,之前的则称为“旧录”。】

  【陈桥兵变是大宋的龙兴之事。】

  【司马光根据旧录记载在《涑水记闻》中记载了赵光义参与了“陈桥兵变”,但对他的描述只有“入白太祖”这一件事,也就是说赵光义在整个“陈桥兵变”中,他所做的工作就是向赵匡胤做了一个汇报,赵光义尽管参与了,但是贡献微乎其微。】

  【但在南宋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篇》中,整个“陈桥兵变”是由赵普和赵光义共同谋划的。】

  【李焘在《续资治通鉴长篇》中详细地描述了赵光义在“陈桥兵变”中的作用,并且描述了“匡义立于马前,请以剽劫为戒”这么一个非常重要的情节,是赵光义在赵匡胤率军回开封时,扣马进谏让士兵回兵营不要抢劫,因此赵光义就成为了“陈桥兵变”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参与者。】

  【但要不怎么说人家有节操呢,钱照拿,事照办,但我作为史官,我虽然不能像先辈一样记载:崔杼弑其君。】

  【但暗示一下后人还是可以的。】

  【李焘在记载这件事的时候,加了一句“《旧录》禁剽劫都城实太祖自行约束,初无纳说者,今从《新录》”这么一个注释。

  这说明《旧录》的记载是赵匡胤自行约束士兵的,而赵光义及其后代编写的《新录》中记载的是赵光义拦马进谏的,这个注释表明了赵光义在继位之后,对他早年间的历史进行了太多的修改。】

  【李焘表示:我是按照官方的意思,采信的是修改之后的皇帝实录。

  但是之前的旧的皇帝实录,它是不是这么写的?到底要相信哪一个?懂的都懂。】

  北宋,汴梁。

  赵光义无声的抗议着。

  还有王法吗?

  还有法律吗?

  拿钱不办事是吧?

  “呵呵。”三声冷笑接连响起,改史改成你这样的,也真是不多见。

  李老二改史尚且可以商榷,或为后人伪造……好吧,不是后人,是大宋干的。

  按理来说,造谣别人如此优秀,洗白自己应该更简单吧?

  你是怎么搞成这样的?

  ————

  【接着说回他继位的事。】

  【建隆二年七月以后长期出任开封尹。】

  【开封府尹,在文献记载中称之为''掌尹正畿甸之事,以教法导民而劝课之,中都之狱讼皆受而听焉,小事则专决,大事则禀奏"。】

  【在五代十国时期,开封府尹的角色至关重要,通常是未来储君的锻炼场所,开封府尹并非常设官职,且多数情况为储君所属。而且在五代十国到宋朝时,一般默认为是储君之职。】

  【所以史学界太多推测金匮之盟大概率是有的。】

  【毕竟爱儿子的母亲确实有,逼着要一个儿子立另一个儿子为储君的也有。】

  【比如汉朝景帝和梁王的故事。】

  【但同样也是这一年,昭宪太后病逝。】

  【但赵匡胤仍然没有撤销弟弟的开封府尹,这一年赵德昭才十岁。】

  【外有北汉,南汉,后蜀,南唐,辽。】

  【内有不服赵匡胤欺负孤儿寡母上位的李重进、李筠。】

  【加上赵匡胤长子赵德秀早夭。】

  【一不知这赵宋天下究竟能坚持几年。】

  【二不知儿子能否活到成年。】

  【五代十国之间,三四年的王朝挺多见的,为了稳定内部人心,也出于不知道将来究竟是何种情况,赵光义仍然是潜规则的储君。】

  【儿子年幼,自己在前方打仗,肯定要个人看家啊。】

  【否则下面人有样学样,给自己来一场陈桥兵变怎么办?】

  【但时间来到了开宝六年。】

  【内部早已平定,外早灭了后蜀、南汉、南唐。】

  【儿子赵德昭也健健康康的,目前二十二岁。】

  【既然稳定了,家业肯定给儿子啊,谁给弟弟啊?】

  【开宝六年,赵光义受封晋王,位居宰相之上。】

  【官职更大了,但很明显皇位和赵光义没关系了,这是补偿性的官职。】

  【比如天策上将,这不就是李渊补偿李世民的:儿啊,太子之位就别想了,皇帝老大,太子老二,你老三。】

  【李世民同意了吗?】

  【没同意,干他娘的。】

  【赵光义一想:李老二都行,没道理赵老二不行。】

  PS:赵匡胤大哥早夭,宋朝史书默认赵匡胤是老大,所以用“赵老二”称呼赵光义。

  【赵钱孙李,赵还在李前面。】

  【干他娘的。】

  【所以,开宝九年十月,赵匡胤突然驾崩。】

  ————

  大唐,长安。

  “什么意思!”李世民不计较后辈说他杀兄囚父,也不计较后辈调侃。

  但很计较把自己和赵光义拿来做比较。

  朕要是和他一样,朕直接撞死在玄武门前。

  【这一年,赵匡胤五十岁。】

  【很长寿啦。】

  【毕竟比始皇还长一岁。】

  ————

  大秦,咸阳。

  “可真是个讨厌的后辈。”始皇皱着眉头说道。

  “长寿和朕过不去了是吧?”

  “朕只是想活的长一点?”

  “朕有什么错?”

  ————

  【癸丑夕,帝(指赵匡胤)崩于万岁殿,年五十。】

  【第二日,赵光义就登基称帝了。】

  【灵前继位啊,不知道还以为国家出了多大乱子。】

  【整个宋朝官方史书对赵匡胤的死因避而不谈。】

  【北宋除了开国君主,全是赵光义后代,他们不可能推翻自己法理。】

  【而南宋呢,赵构无后,收了太祖一脉的作为养子,又将皇位还给了太祖一脉。】

  【他们事实上是赵匡胤后人,但法理上得叫赵光义祖宗。】

  【他们也不可能去写。】

  【得,祖宗的事情,祖宗自己在九幽黄泉解决。】

  【但正史没有,野史可就出来了。】

  【再次强调,野史并非是指假的,而是指并非官方史书记载的都可以统称为野史。】

  【这个故事大家耳熟能详——斧声烛影。】

  【拾柒讲个大家没听过的版本。】

  【北宋僧人文莹所着的《续湘山野录》。】

  【赵匡胤和赵光义曾和一道士同游同饮。

  这道士"能引其喉于杳冥间作清征之声",且他偶尔唱出的这些话只有赵家兄弟能听见。

  道士说:"金猴虎头四,真龙得真位。

  兄弟二人不解,问道士何意,结果道士说自己只是说了句梦话而已。

  后来赵匡胤与这道士再遇,道士言:"别来喜安。

  赵匡胤则问:"我久欲见汝决克一事,无他,我寿还得几多在?

  道士给的答案,并非是"万寿无疆"。

  而是"但今年十月廿日夜,晴,则可延一纪;不尔,则当速措置。

  "十月廿日夜",正是赵匡胤最终辞世之日。

  这天原本大晴,星斗明灿,因而赵匡胤大喜。

  可不久后又天色骤变,大雪和冰雹齐降。赵匡胤又大惊,急忙召弟弟赵光义入宫。

  延入大寝,(兄弟二人)酌酒对饮。宦官、宫妾悉屏之。

  "宫人们只能透过窗户上的烛影,见"太宗时或避席,有不可胜之状"。

  等到兄弟俩酒酣饭饱,宫殿外的雪已有数寸之深。

  宫人们见赵匡胤引柱斧雪,还转头冲赵光义大声道:"好做!好做!"神似醉酒。

  好一番折腾以后,兄弟俩终于消停。

  赵匡胤"遂解带就寝,鼻息如雷霆",而赵光义也留在禁内休息。

  将五鼓,也就是快到凌晨四点的时候,万籁俱寂,太祖已逝,而众人不知。】

  【其他版本也大差不差,只是这个版本或许是为了传教之类的,加上了一个道士预言。】

  请收藏本站:https://www.weixiaobao8.cc。韦小鸨小说网手机版:https://m.weixiaobao8.cc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