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谣言又见谣言_历史直播:从千古一帝开始
韦小鸨小说网 > 历史直播:从千古一帝开始 > 第47章 谣言又见谣言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47章 谣言又见谣言

  感谢“苫小牧的北港火山”“元始天王”“唯恋相思(><”“道友,贫道这厢有礼了”“鸿蒙乂天谕祖帝”“虚无444”“予你同行2015”“至尊元神”“(孤舟蓑笠翁)”“银明君”“熊山道的冷厉”“枫叶卡西尼”“爱离11”“东北的金大爷”“桑呐”“苏苏小月”“爱吃梅子醋的炎星辰”的打赏。

  祝诸位:余生事事无心绪,直向清凉度岁年。

  ————

  【明朝历史区的小说作者、up主一定很感谢朱棣和江南文人。】

  【朱棣身上的野史、谣言实在是太多了。】

  【拾柒就很感谢他们,来年清明我一定给他们烧几千亿下去。】

  朱棣:谢谢,不用,赶快结束朕的故事,去找下一个受害者。

  【在讲朱棣登基之前,来讲一讲关于朱棣进入南京城以及随后清洗建文旧臣中那些真假难辨的故事。】

  ————

  大秦咸阳

  始皇一杯美酒下肚,爽,太爽了。

  朕本以为朕身上那些野史已经已经很离谱了,但没想到居然有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朱棣居然从生母、打仗、靖难、进城、清洗、登基等等全都有。

  不仅有而且很多。

  朕心理平衡多了,在野史谣言方面朱棣比朕强多了,朕自愧不如。

  “叔孙通,天幕结束之后安排人手将朱棣的故事多誊抄几卷。”

  “全放到朕的皇陵里面去。”

  “朕要给后人们一个大大的惊喜。”

  叔孙通点头称是,心里却又苦恼了起来,墨家在造纸、法家在修改法律、连方士都在研究火药。

  结果我们儒家除了去教士兵识字的,剩下的全在这里抄录天幕言语……

  我儒家何时何日才有出头之日啊!

  ————

  大明应天府

  朱元璋难以置信。

  “老四,你到底被文人编排了多少?”

  “怎么事事都有谣言、野史?”

  “入你娘,都是你自己改史闹得!”

  “你要气死咱!”

  马皇后又是轻轻拍了下朱元璋的手掌。

  “不怪老四,即便老四不改,他们就会对老四感恩戴德吗?”

  “我也算是看出来了,能被文人骂的不一定就是坏皇帝,但若是能被文人众口铄金称赞的,一定不是好皇帝!”

  ————

  【第一点,朱棣进城。】

  【《明史.杨荣传》《明通鉴》《明鉴纲目》记载:朱棣自金川门入城就迫不及待想要去皇宫登基称帝,结果杨荣半路杀出,也没有随军卫士和朱棣亲卫阻拦他,他走到朱棣马前拦住朱棣问道:““殿下先谒陵乎,先即位乎?”成祖遽趣驾谒陵。自是遂受知。】

  【朱棣瞬间恍然大悟,把杨荣当做大佬一样对待。】

  【真的很像某些穿越小说的写法,王霸之气一露,皇帝纳头就拜。】

  【太不靠谱了,朱棣从起兵开始不论别人信不信,无论对外还是对内,都一再强调自己是来靖难,不是来造反当皇帝的。】

  【即便是在南京城唾手可得,朱允炆派人二次和谈的时候,他仍然继续强调自己是奉天靖难,清除奸臣的,之后就乖乖返回北平,给建文帝继续当臣子。】

  【没道理这时候突然变得如此降智,何况当时南京皇宫是城内最高的建筑,一眼就能看到燃着熊熊大火,你说朱棣是去赶着救火都比他迫不及待想要进宫当皇帝靠谱的多。】

  【而且以上提到的三本书皆成书于清朝,在更早期的史料中是没有记载这件事的。】

  【合理怀疑可能是文人意淫,幻想着在风云变幻的时代靠着自己聪明才智可以成为一个弄潮儿。】

  【事实上朱棣进城之后安排了救火工作,搜捕奸臣,随后就率领部分部队退到龙潭,待了三天。】

  【朱棣在这里待三天干吗?】

  【废话,等宗室大臣来劝进啊!】

  【等着三请三辞啊!】

  【《礼记·礼器》说“三辞三让而至。”】

  【天王老子来了,登基也得按这套流程走。】

  【你就看看司马家都当街弑君了,登基时候也要走这套流程。】

  【再看看刘邦、刘秀、朱元璋,他们得国之正,都要走一遍这套流程。】

  【即便再急不可耐,你哪怕一炷香的时间就把三请三辞过程走完,那也得走。】

  ————

  大汉长安

  刘邦伤心来的快也去得快,左手按摩着自己的腰,右手又抓住酒杯一饮而尽。

  “嘿嘿,得国之正。”

  “两个都是老刘家。”

  “快哉,快哉,不枉此生。”

  正准备拿起酒坛倒酒,感觉好像碰到了谁的手,扭头一望,咦,皇后。

  刘邦摸着腰子位置,声音有些颤栗的问道:“皇后怎么不回宫去?”

  “朕是真的不行了,来不起了。”

  “改日吧。”

  吕雉俏脸微红,迷离泛滥的桃花眼中带着一丝温柔。

  “陛下说笑了,臣妾只是想为陛下倒酒,服侍陛下而已。”

  “等晚上,臣妾好好伺候陛下。”

  刘邦扶着腰只感觉浑身都在疼,朕的腰,朕的肾,你们可一定挺住啊!

  ————

  【其次则是待在此地继续安排战争事宜,虽然朱棣已经入主南京城,但建文帝在假装和谈时候就借着遣散奸臣的名义安排了齐泰、黄子澄以及他们的亲戚学生包括方孝孺的亲戚学生等人赶紧去周边募兵。】

  【当然这些人顶多算乌合之众,并不会对燕军大部队造成威胁,要么被燕军小股部队击败,要么直接望风而逃。】

  【而第二点谣言来了,方孝孺。】

  【在上期讲始皇以及本期开始,已经无数次解释了所谓诛十族的谣言来历,这里简单再多说几句。】

  【1.明史记载建文帝听了方孝孺的建议:南京城墙是沈万三与明朝政府共同修建的,所以十分坚固,放弃南逃。】

  【这是彻头彻尾的都市故事,沈万三是元朝人,朱元璋进南京之前,沈万三早就死了,即便是沈万三的儿子沈荣在洪武元年时候都差不多七十岁了。】

  【并且沈家只参与了一小段城墙工程的修建,朱元璋很大方的给沈万三的孙子辈封了官爵。】

  【2.明史记载方孝孺说南京城内还有二十万军队。

  尼玛,永乐朝北京重兵云集的情况下才一次性能够拿出十万多的作战部队。】

  【当然,如果这二十万是形容辅兵、民夫、壮丁,那当我没说。】

  【3.明史记载建文帝询问方孝孺如果破城了怎么办?

  方孝孺说:若是城破了,陛下死社稷也是应当的。

  又用很长的篇幅写方孝孺铮铮铁骨。】

  【但是明史列传记载了很多南京城破之后殉国的人,有普通的县官、普通的京官、甚至有连官员都不是的普通人以及学生。

  偏偏没有方孝孺。

  建文三剑客,齐泰、黄子澄以及他们的朋友学生和方孝孺的朋友学生是在招募士兵继续对抗朱棣。

  虽然建文很得文人的心,被吹成圣王在世,但好像百姓并不认可,他们并没有招募到很多士兵,皆被燕军斩杀或者俘虏。

  而方孝孺呢?

  他没有自杀殉国!

  他也没有保护皇帝突围!

  也没有守城,更没有参与募兵。】

  【那他在哪里呢?】

  【《明实录》:时有执方孝孺来献者,上指宫中烟焰,谓孝孺曰:"此皆汝辈所为,汝罪何逃?"孝孺叩头祈哀,上顾左右曰:"勿令遽死。"】

  【即便是清修《明史.方孝孺传》记载的也是:孝孺力请守京城以待援兵,即事不济,当死社稷。乙丑,金川门启,燕兵入,帝自焚。是日,孝孺被执下狱。】

  【哦,原来他躲在家里,结果被燕军捉了。】

  ————

  大明浙江浦江县

  方孝孺的师长宋濂以及他的同窗皆是沉默的看着他。

  怪不得你在《与友人论井田》书中说我们是流俗人。

  你确实聪明,还知道人死了就活不过来,人家殉国的殉国,募兵的募兵,你就躲到家里?

  你不是骂燕王反贼吗?你居然给反贼磕头求饶?

  呵呵,后辈说“杀方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也”是谣言,我们现在可太认可。

  不杀了你,天下读书人都如你一般,大明怕是要步宋朝后尘。

  许是觉得和他待一个屋子太丢人,一个接一个的走出屋去,路过方孝孺身边都很默契的唾了口痰。

  第一个人唾痰时,方孝孺握紧双拳大声质问,可第二个,第三个,一个接一个的唾痰,他的声音越来越小,双拳也慢慢松开,头也埋的越来越低。

  同窗都走完了,从外边仿佛有一句传到方孝孺耳边。

  “呵,果然是个懦夫!”

  站在教台的宋濂看着方孝孺的模样叹了口气,也摇着头走了出去。

  ————

  【朱棣登基八日后,南京城破十一天,方孝孺才被处决,期间二人没有过多交流。】

  【但是从明朝成化年间开始,由宋端仪等人打头一直到清朝时期,开始不断为方孝孺添加英勇事迹,形成了今天我们所见到的故事。】

  【最开始故事版本是这样的:朱棣登基在大殿问姚广孝该让谁帮自己写继位诏书?

  姚广孝答:方孝孺。

  朱棣召方孝孺几次,方孝孺就是不来,逼得朱棣派兵将他带来。

  方孝孺挺直身子:叫我干啥?

  朱棣:帮我写诏书。

  方孝孺大哭,士兵捂着嘴巴不让他哭。

  方孝孺把笔扔到地上继续大哭说:大不了就是一死,我不写。

  朱棣大怒,将方孝孺处死。

  随后的文字全是狂吹方孝孺的,实在是让人头皮发麻,想看的自己搜来看,拾柒实在是说不出口。】

  【而这个故事的最终版本是这样的:朱棣从北平出发时,姚广孝狂吹方孝孺,并且告诉朱棣:城破的时候,方孝孺不会投降,但殿下可千万不能杀,不然天下读书种子就要绝种了,一定要让方孝孺写继位诏书。】

  【为什么姚广孝推荐方孝孺的对话内容会从南京大殿变成北平出发时候?

  因为文人不傻。

  他们查阅史料发现:姚广孝和朱高炽此时根本不在南京,朱棣登基至少一年半之后,二人才来到南京。

  所以他们为了让故事变得逼真一点,把地点改了。】

  ————

  大明北京

  “无耻,儒家门人果然太无耻了。”姚广孝破口大骂。

  把朱棣都惊到了,老和尚天塌下来都不皱眉的人怎么突然生气了?

  ————

  【之前我们就提到过朱棣本次作战目的是寻机消灭其中一部或者夺取粮草,削弱南军实力,并没有预料到会如此顺利,居然能直接破了南京城。】

  【朱棣又是怎么会和姚广孝讨论起城破之后乃至登基诏书谁来写的问题?】

  【这已经不算是半场开香槟,这是开场就开香槟了。】

  【更何况朱棣是靖难清除奸臣,齐泰、黄子澄、方孝孺是一定要斩了的,不然无法证明自己靖难的合法性,姚广孝除非疯了,不然绝对不可能说出这样的话。】

  【而这个故事接下来更扯淡:朱棣请方孝孺写继位诏书,方孝孺大哭。

  朱棣放下身段解释道:先生,不要难过,我只不过想学周公辅佐成王。

  方孝孺正气凛然:成王呢?

  朱棣:自焚了!

  方孝孺:为何不立成王的儿子?

  朱棣:国赖长君。

  方孝孺:为何不立成王的弟弟?

  朱棣:这是朕的家事。

  朱棣命宫人把笔给方孝孺:先生,诏书一定得您写。

  方孝孺把笔一扔:老子就是死也不写。

  随后慷慨赴死,并且还写了一首绝命词:天降乱离兮,孰知其由?

  奸臣得计兮,谋国用犹。

  忠臣发愤兮,血泪交流。

  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

  呜呼哀哉,庶不我尤!】

  【这是最终版本的绝命词,最早的版本其中有一句:骨肉相残兮至亲为仇。

  最终版本将这一句删了。】

  【为什么删,因为最开始骨肉相残之事不是朱棣干的,是建文帝先干的。

  如果不删,不知道还以为方孝孺是在骂朱允炆。】

  【最终版本的最大漏洞在于:一、明实录、明史等等一系列记载了为建文殉难的臣子列传中都清清楚楚的记载了方孝孺是躲在家中,并没有募兵、抵抗、殉国。

  二:也都清清楚楚的记载了方孝孺是死在朱棣登基好几天之后。

  故事写的是朱棣让方孝孺写继位诏书,然后方孝孺不干,当天被杀。

  我要是没记错,三请三辞之后就要祭拜天地、祖宗,然后念诏书吧。

  这踏马都继位好几天了,让方孝孺写继位诏书?】

  【为什么江南文人要对史书进行篡改,把方孝孺夸的忠肝义胆,天上地下绝无仅有?】

  【因为方孝孺是他们其中的一员,并且还是宋濂的弟子,方孝孺本人更是被称为正学先生。】

  【朱棣之前发布了一份二十多人的奸臣诏书,告诉天下,这些人我都要斩了。】

  【而这二十多人或像齐泰、黄子澄在外募兵,或直接自杀殉国。

  更有很多不是奸臣名单但忠于建文的普通官员、学生乃至平民自杀殉国!】

  【结果方孝孺还不如平民学生,连殉国都不敢?躲在家里,还磕头求饶?】

  【怎么行,这不是把我们江南文人的脸丢尽了吗?】

  【改,给我夸他,夸成圣人!】

  【方孝孺是真的比不上齐泰、黄子澄二人,他们二人若是做了错误决策至少会承认,会包揽罪责,方孝孺不会!

  他们二人会殉国,方孝孺不会。】

  【江南文人真是毫无礼义廉耻!】

  【武将拼死作战结果被说成是朱棣的卧底,贪生怕死、自私自利的人反而是忠肝义胆、铁骨铮铮?】

  【太黑色幽默了。】

  ————

  大明年间,唯有洪武、永乐两朝时期的文人瑟瑟发抖,死定了,不死也要脱层皮。

  至于其他时期,呵呵,皇帝敢对我们大规模动手吗?

  他不敢!

  大不了丢几个穷鬼应付一下,这件事就过去。

  大家接着奏乐接着舞,大明朝两京一十三省是在我们肩上担着。

  给他面子他是大明皇帝,不给他面子他屁都不是。

  他祖上不过是个乞丐而已,和我们斗?

  皇帝还嫩了点!

  ————

  【当然,对于方孝孺可以再次废物利用。】

  【直接杀了太可惜,张麻子说:杀人不重要,重要的是诛心。】

  【假如我是朱棣我会怎么杀方孝孺?】

  【首先把北孔衍圣公一脉和南孔找来。】

  【其二,对方孝孺公审。

  当然不是全民公审,地点我都选好了,国子监,这里可全是大明预备官员。】

  【公审之前先问北孔、南孔:周公可是儒家先圣?孔子所行王道、周礼可是周公所定之礼?】

  【他们只能回答是,因为周公被孔子亲口称为圣人,孔子宣扬的也是周礼。】

  【得到答复就问方孝孺:你所宣扬之复周礼、行王道可是孔子所宣扬的?】

  【方孝孺也只能回答是,他要是敢说不是,都不用朱棣,儒家学子就得先上去给他两巴掌。

  奶奶的,方孝孺你算那根葱,连孔子理论你都敢改。】

  【当然,我们假设方孝孺很勇敢,回答之后不仅继续宣扬周礼还洋洋洒洒大骂朱棣。

  但没关系,等他骂,别动怒骂完朱棣再继续说。

  用略带悲伤的口气说:唉,孤是行周公辅成王之事,可成王不见了,按礼法当立成王之子,孤不敢自比周公,但孤愿向周公学习,暂理国政,待成王之子加冠,孤便大政奉还。

  这时候燕军将领因为不知道朱棣到底想干嘛,肯定不干啊,要劝阻起来。

  这时候朱棣要义正言辞的大骂:大明朝只有一个天,那便是我爹太祖洪武大帝,我是按照皇明祖训做事,如今你们要让孤不忠不孝吗?

  太学生、官员别管心里怎么想的,这时候肯定要夸一下朱棣。

  朱棣不仅不篡位,还要复周礼,这么给面子,你不夸几句?

  是不是太不懂事了?

  夸完朱棣还要装作礼贤下士的样子连忙将他们扶起:哎呀,孤可当不得你们如此称赞。

  然后朱棣就可以发第一道旨意了:当年周公用周礼王道方有两周八百年基业,如今孤向周公学习。

  周所用之官员、所封之诸侯皆是功臣、亲属。

  孤现在罢科举、取消国子监,实行世卿世禄制。

  大明官员非开国功臣、靖难功臣的全部罢黜。

  以两汉后裔、唐朝后裔、宋朝后裔、元朝后裔为二王三恪,以宗室为诸侯。

  全部予以实封,允开国、收税、募兵等权利。

  至于各位?

  你们可以回家种地了。】

  ————

  大明北京

  姚广孝停下手上动作,仔细思考,得出结论:“后辈果然无耻!”

  ————

  【这时候别说国子监的预备官员,朝堂官员也不干啊,肯定要让朱棣收回成命,说这是乱命。

  朱棣就义正言辞的问他们:孤虽是武人,可也熟读儒家经典,周公、孔圣的王道周礼难道不是这样的吗?

  你们要立成王的儿子,孤同意了!

  你们要行周礼王道,孤也同意了!

  怎么你们反倒不乐意了?】

  【他们能怎么办?

  说周公、孔子错了?

  他们不敢呀。

  和朱棣翻脸?

  他们也不敢呀。

  那怎么办?

  只能是方孝孺的错,都怪方孝孺,方孝孺篡改圣贤语录、曲解圣贤意思,事情才会变成这样!

  臣等请斩方孝孺。

  朱棣继续大义凛然说:唉,当年唐太宗李世民杀兄囚父尚且能用隐太子旧人。

  孤乃是堂堂正正按照皇明祖训奉天靖难的,怎么会连正学先生都容不下?

  正学先生无非学艺不精、走错了路而已。

  不过民意汹涌,将正学先生暂且收押,给他十天时间让他好好反省反省,若是想通了,孤仍然用,想不通就依诸位所言斩了吧。】

  ————

  大唐长安

  李世民头痛稍有缓解,又疼了起来。

  咬牙切齿的说道:“朱棣,朕和你没完。”

  长孙皇后边为他按摩头部边解释道:“陛下,这可不是朱棣说的,是后辈在假设自己是朱棣如何对待方孝孺。”

  李世民躺在长孙皇后怀中说道:“朕知道,但朕跟朱棣没完!”

  长孙皇后无奈的笑了笑,二郎还耍上小孩子脾气了。

  ————

  【那么接下来方孝孺的结局几乎可以预见了,自杀或者被自杀。

  不仅如此,江南文人都得把编排朱棣的事情放后面,先编排方孝孺。

  不然无法解释朱允炆听方孝孺的,结果削藩失败下落不明。

  朱棣也准备听方孝孺的,结果朝堂官员又不干。

  为什么会这样?

  那只能是因为方孝孺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小人,篡改圣贤语录、曲解圣贤意思为自己谋私利!

  吾等江南文人羞于与他为伍。】

  ————

  大秦咸阳

  始皇盯着叔孙通若有所思,还未开口就被叔孙通抢先。

  “陛下,我们和后世那群迂腐之儒可不一样!”

  “我们是实用主义者!”

  “周公和孔圣的周礼、王道已经不适用于大秦。”

  “我们儒家向来尊重真理,而非尊重先贤。”

  眼见嬴政还在思索,叔孙通又是伸手指天,嬴政连忙打断。

  “停,你别又来给先贤发誓那套!”

  “朕真怕有天你死之后见到先贤被他们暴打。”

  叔孙通尴尬一笑又朗声说道。

  “臣不怕,臣是大秦臣子,陛下肯定不忍心臣不欺负,肯定亲率大军救臣。”

  嬴政扶额苦笑,儒家有没有用朕不太清楚,但你们真的很无耻。

  ————

  大汉惠帝六年

  年迈的叔孙通正躺在床上向儿孙交代后事,突然眼睛好像花了,居然出现人影。

  “儿啊,我好像见到先贤了?”

  惹得儿子又流下泪来,父亲这是回光返照马上就要走了。

  “您是孔圣?”

  “孟圣?”

  “荀子?”

  “吾此生足矣,居然是各位先贤来接我。”

  “哎,孔圣,您拿剑干吗?”

  “孟圣,棍子干嘛用的?”

  “荀子,您挽袖子干吗?”

  “哎呦,哎呦……”

  声音停下,叔孙通儿孙大哭起来……

  呜呜呜,爹可真是热爱儒学,临死都还想着先贤!

  ————

  平行玄幻时空:幽冥之地。

  几人正在暴打叔孙通,听的马蹄声阵阵传来,有一人身穿黑龙袍,头戴紫金冠,高头大马走在前列,大喊一声。

  “诸位停手,我大秦的人可不是各位想打就打的。”

  叔孙通看着大军,瞬间泪流满面。

  陛下,我爱你,大秦,我爱你。

  孔子吩咐二人接着打,自己转身对这人解释起来。

  “这是汉朝的叔孙通,不是你秦朝的叔孙通,你救错人了。”

  来人略微思索。

  “你说得对,全军撤退。”

  叔孙通越哭越大声。

  “陛下,别走,别走。”

  “你走了我可怎么活啊!”

  请收藏本站:https://www.weixiaobao8.cc。韦小鸨小说网手机版:https://m.weixiaobao8.cc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